目前分類:

遊覽方式:

2019-07-14 矯正前您所需要了解的事

齒顎矯正觀念的演變~

 

Q: 為什麼我矯正器戴得特別久,還有牙縫關不起來? / 我還是覺暴牙沒有改善? / 好不容易拆掉後又跑位置了/ 好像一天不戴維持器牙齒就跑掉了…

A: 以上是很多人的疑慮,牙齒矯正無非就是一門需要空間來解決事情的學科。空間取得的方式無非是擴大牙弓、修牙、打骨釘退後牙齒、拔牙、正顎手術等幾個方式,醫師會根據每個人的訴求及條件給予個人化的建議,以達到一個美觀、功能健康、穩定三贏的治療結果。 有些難症甚至需要跨科協同治療才能夠達到上述結果。

 

在牙齒矯正方面,大部份人一定希望矯正後臉型變漂亮更立體。由於東方人的臉型本身就存在許多小下巴、鼻子塌、顴骨大的特色,所以為了達到讓臉型變立體的變化,拔牙的治療計劃是首選,這樣的治療計劃應該是大部份醫師會建議的做法。差別就在於醫師真的有為您清楚解釋在您的條件下、根據以往醫學數據(或是醫師本人在其他類似患者身上的經驗),可能的成功率是少,風險是什麼嗎?

 

隨著社會型態的變遷,以往有口顎功能問題的人口比較少(我們可以將這些不良口顎功能視為患者自身衍生出來讓牙長不正、臉型出問題的外在力量,也就是我們矯正的敵人,超越基因表現的外在力量),現在因為生活步調變快、人們的壓力變大(心血管疾病、打鼾、睡眠呼吸中止、自律神經問題的增加)、飲食文化的改變(偏精緻軟食)以及空氣污染加劇(過敏兒、口呼吸等呼吸道等問題… ),所以矯正要對抗的環境因子更加惡劣,若仍停留在以往的觀念,醫師和患者只抱持著如何獲得空間排好牙齒的心態,只會增加矯正不盡理想的風險。試問,當醫師都沒有和您提及任何治療的風險時,您不覺得奇怪嗎?!

 

回歸而言,治療還是得進行,有經驗的醫師該為您分析軟硬組織的問題,結合肌肉功能的評估,再訂定「個人化」的治療計劃,並且最好要有B計劃備案,當患者也充份了解自己的狀況,對療程目標才不會有錯誤的設定。舉例,對於一個有嚴重打呼磨牙的患者,拔牙退後牙齒固然可以改善臉型(設定在100分)但也可能加劇了呼吸道問題,原因是在人躺著的時候,無力的舌頭容易往後掉進而壓迫呼吸道,倘若拔牙後口腔空間變小,舌頭空間更不足,但人活著無非爭一口氣的前提之下,我們採取拔牙治療要盡量把牙齒往後退改善臉型時,誰輸誰贏(舌頭還是矯正力? 呼吸道還是外觀改變?)應該很容易分辨了。 所以對於這類患者若採拔牙治療時,最終可能容易面臨受到舌頭往前頂而造成拔牙的縫關不完全或很難關,關完又開的不穩定。 這就是在執行計劃前醫師該和患者說明的風險因子- 拔牙空間是否能夠或應該全部關閉? 那該怎麼解決這類患者的空間剩餘問題呢? 畢竟改善臉型是主要訴求呢! 首先醫師一定會給予患者口顎功能訓練的教導,若患者能多加練習,也能隨著拔牙空間的關閉而適應口腔空間時,縫不但能夠關得順利也得以穩定。不過, 換個想法,如果患者更重視呼吸的問題多於外型,我們就會採用較為保守的治療方式,不拔牙+口顎功能訓練達成,這樣也就比較沒有拔牙空間關閉與否的問題!

 

當患者了解並認同醫師的做法後,我們再開始依照標準程序來進行,接著就進入臨床評估的階段,這時專業度夠的醫師就會在療程當中觀察療程進度並說明可能造成療程延誤的問題所在,加以克服,大家一起努力朝向理想的治療目標前進! 倘若真遇到進度遲滯時,也早有B計劃的心理準備去因應解決之道。最後,由於現代齒顎不正的原因牽涉的範圍太廣,術業有專攻,我們牙科醫師在多層面可能會和家醫科、耳鼻喉科、復健師、小兒科、語言治療師等其他專科合作,期許帶給患者更完整的全人治療!